江党〔2008〕54号 中共江汉大学委员会 江汉大学 关于印发《江汉大学学科建设改革工作方案》的 通 知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各学院、各单位、各部门: 《江汉大学学科建设改革工作方案》经校党委扩大会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十一月七日 江汉大学学科建设改革工作方案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同时也是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为了贯彻教育部教高〔2007〕1号、教研〔2006〕2号和鄂教科〔2007〕8号等文件精神,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更好地为武汉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现提出江汉大学学科建设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地方、突出应用、创新特色、科学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以彰显区域特色、建设优势学科、构筑学科基地、提升学术水平、培育创新团队和提高人才质量等六个方面为着力点,以硕士学位点建设为核心,统筹规划,分层推进,重点突破,走以特色取胜的道路。 二、基本原则 1. 重点建设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分层建设、分步发展、整体推进”,对省、校重点学科、重点方向进行优先建设和优先投入,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全校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2. 差异化原则 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建立我校独具特色的学科、学科群、学科团队,使校特色学科成为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最佳切入点。 3. 服务地方原则 充分利用武汉地区各种资源,抓住武汉“两型” 社会建设机遇,依据武汉现代产业的新特点、新趋势,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宗旨,为武汉地区的经济腾飞、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4. 学科特区建设原则 紧紧围绕我校优势特色学科,采取各种特殊政策,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引进与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充分依靠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方向负责人,汇聚高水平学科创新团队,构筑特色学科创新基地,产出标志性学术成果。 5. 开放性原则 跟踪学科前沿,注重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科学发展的需求,吸引社会资金,建立开放式学科基地或平台。将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综合系统中,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政策联动、绩效考评”,充分依靠各学院、各职能部门、各学科带头人和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 三、目标与任务 加强硕士学位授予权申报工作,通过四年的努力,在硕士点建设上取得突破。加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和基地的建设,在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具体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建设2-3个处于省内领先水平,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接武汉市产业链的校优势特色学科,并争取使之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2. 建设10个左右具有一定影响的校级重点学科,并争取成为市级重点学科。 3. 建设若干个具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特点的校扶持学科。 4. 培养全省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5-6个。 5. 建设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四、主要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 1. 加强体制建设,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 贯彻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理念,将学科建设作为项目来抓,建立“统一管理,分头实施,职责到人”的多层次管理体系。该体系共分三级,由学校-学院-学科带头人组成。 2. 加强目标管理,签订学科建设责任书 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加强绩效考核,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分层次确定各学科的建设目标,设立必达目标与争取目标。将学科方向凝练、学术梯队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等作为必达目标,各学科根据其发展需求可申报《江汉大学学科特色建设项目》作为争取目标,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由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与各学科带头人、所在学院院长共同签订《江汉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责任书》。 3. 鼓励学科创新,实行学科特色建设项目申报制 为了促进学科进步与创新,建设高水平学科基地、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各学科均可申报学科特色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填写《江汉大学学科特色建设项目书》,经评审合格后,由学校分管校长与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共同签署,作为学科建设的争取目标纳入各重点学科建设责任书中。根据项目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学校给予资助。 4. 加强统筹规划,学科建设纳入学院年度考核目标 学校在每个建设周期内对各重点学科进行中期和终期考核评估,考核《江汉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责任书》及《江汉大学学科特色建设项目书》的完成情况,每年度检查一次学科方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队伍结构、科研成果的影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和学术交流的组织等方面。该年度的检查结果将纳入学院的年终考核目标。学校对重点学科建设考核优秀的所在学院将予以奖励;凡有重点学科年终考核不合格的学院,该学院年终目标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目前尚无重点学科的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至少建设一个有一定特色的重点学科,并申报校扶持学科,否则年终目标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5.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学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为使目标管理和考核更加透明和公正,学校将建立学科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基本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经费使用数据库等,同时进一步规范对学科建设经费及其成果的管理。 (二)培育特色学科,实行重点学科的动态管理 1. 加强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除已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外,再遴选2-3个校优势特色学科,参照省重点学科的建设要求,采用学科特区的政策,加大建设投入,加强学科队伍、成果和基地建设,将其培育成省级重点学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 实行重点学科层次升降动态管理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争取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校实行重点学科层次升降动态管理。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分为校优势特色学科(含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校级扶持学科三个层次,建设周期为4年。期满考核合格者保留其原层次,不合格者降级,优秀者升级。 3. 实行重点学科经费投入动态管理 为了鼓励学科创新,提高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效益,变经费定额投入为动态投入。按学科的不同层次分别投入相应的学科建设基本经费,再根据评审通过的学科特色建设项目需要分别投入相应的建设经费。实现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动态与学科层次升降动态的双动态管理。 (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学科建设的绩效分配 1. 加强引进高端人才 建立“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积极引进院士、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凡介绍引进有利于我校学科建设人才的单位和个人,根据人才的不同层次给予奖励,所引进人才待遇按学校相关政策落实。 2. 激励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学科带头人享有人、财、物等方面的自主权,同时负有以下责任: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使学科队 3. 激励和培养学术方向带头人 为了激励学术方向带头人的成长,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学术方向带头人要完成该学术方向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队伍建设等任务;同时学术方向带头人由学科带头人负责考核。考核合格或以上者将享受相应的补助,不合格者扣除其补助,并取消其学术方向带头人资格。 4.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学院要加强学科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激励学科形成人才梯队,学校设立学科创新团队奖励基金,每年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出科研成果人均数量最多、梯队结构合理、学科方向特色明显,在学科建设评分表中人均分值位于全校前3名的学科团队给予奖励,也给所在学院予以奖励,促进该学科可持续性发展。 (四)启动基地建设,实行重点学科的集成发展 1. 组建学科创新基地 为了更好地凝练学科特色,产出标志性成果,学校将整合相关学科重点,建设具有显著特色与优势的学科创新基地,鼓励整合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一级学科,实现重点学科的集成发展。紧跟武汉城市圈发展需求,联合外力分批建设以医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创新平台,以武汉城市软实力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和延安精神研究为研究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基地,以汽车、光电子、轨道交通和石油化工发展为牵引的工程学科创新平台,以创意文化和动漫产业为背景的艺术学科创新基地,以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契机的经济管理学科创新基地。 2. 创新基地运行机制 为了保证学科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将投入专项经费,并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资助进入创新基地的各学科项目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学校将成立学科创新基地(平台)建设专家小组,指导和督促学科创新基地结合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围绕一个相对较为统一的方向,组织设计一批具有前瞻性、现实性的学科建设的项目,在校内外实行招标立项。 3. 构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 学科创新基地(平台)应聘请了解本学科前沿、具有策划和组织能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如学术界知名学者、企业界名人以及政府部门专家等参与基地建设,使基地真正成为学科研究的前沿、学生实习的基地和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平台,从而提高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水平。 (五)改革培养模式,发展本科生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教育 1. 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为了积累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积极鼓励教师与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进一步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通过研究生教育发展来促进学科建设。学校将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支持力度,特 2. 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学生来促进学科建设,在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选择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学生参加创新人才计划人选,选择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且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为导师,带领学生直接参加科研。学校与指导教师共同筹集经费,资助入选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以及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江党〔2008〕54号 中共江汉大学委员会 江汉大学 关于印发《江汉大学学科建设改革工作方案》的 通 知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各学院、各单位、各部门: 《江汉大学学科建设改革工作方案》经校党委扩大会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十一月七日 江汉大学学科建设改革工作方案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同时也是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为了贯彻教育部教高〔2007〕1号、教研〔2006〕2号和鄂教科〔2007〕8号等文件精神,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更好地为武汉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现提出江汉大学学科建设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地方、突出应用、创新特色、科学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以彰显区域特色、建设优势学科、构筑学科基地、提升学术水平、培育创新团队和提高人才质量等六个方面为着力点,以硕士学位点建设为核心,统筹规划,分层推进,重点突破,走以特色取胜的道路。 二、基本原则 1. 重点建设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分层建设、分步发展、整体推进”,对省、校重点学科、重点方向进行优先建设和优先投入,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全校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2. 差异化原则 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建立我校独具特色的学科、学科群、学科团队,使校特色学科成为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最佳切入点。 3. 服务地方原则 充分利用武汉地区各种资源,抓住武汉“两型” 社会建设机遇,依据武汉现代产业的新特点、新趋势,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宗旨,为武汉地区的经济腾飞、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4. 学科特区建设原则 紧紧围绕我校优势特色学科,采取各种特殊政策,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引进与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充分依靠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方向负责人,汇聚高水平学科创新团队,构筑特色学科创新基地,产出标志性学术成果。 5. 开放性原则 跟踪学科前沿,注重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科学发展的需求,吸引社会资金,建立开放式学科基地或平台。将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综合系统中,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政策联动、绩效考评”,充分依靠各学院、各职能部门、各学科带头人和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 三、目标与任务 加强硕士学位授予权申报工作,通过四年的努力,在硕士点建设上取得突破。加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和基地的建设,在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具体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建设2-3个处于省内领先水平,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接武汉市产业链的校优势特色学科,并争取使之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2. 建设10个左右具有一定影响的校级重点学科,并争取成为市级重点学科。 3. 建设若干个具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特点的校扶持学科。 4. 培养全省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5-6个。 5. 建设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四、主要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 1. 加强体制建设,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 贯彻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理念,将学科建设作为项目来抓,建立“统一管理,分头实施,职责到人”的多层次管理体系。该体系共分三级,由学校-学院-学科带头人组成。 2. 加强目标管理,签订学科建设责任书 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加强绩效考核,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分层次确定各学科的建设目标,设立必达目标与争取目标。将学科方向凝练、学术梯队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等作为必达目标,各学科根据其发展需求可申报《江汉大学学科特色建设项目》作为争取目标,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由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与各学科带头人、所在学院院长共同签订《江汉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责任书》。 3. 鼓励学科创新,实行学科特色建设项目申报制 为了促进学科进步与创新,建设高水平学科基地、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各学科均可申报学科特色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填写《江汉大学学科特色建设项目书》,经评审合格后,由学校分管校长与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共同签署,作为学科建设的争取目标纳入各重点学科建设责任书中。根据项目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学校给予资助。 4. 加强统筹规划,学科建设纳入学院年度考核目标 学校在每个建设周期内对各重点学科进行中期和终期考核评估,考核《江汉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责任书》及《江汉大学学科特色建设项目书》的完成情况,每年度检查一次学科方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队伍结构、科研成果的影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和学术交流的组织等方面。该年度的检查结果将纳入学院的年终考核目标。学校对重点学科建设考核优秀的所在学院将予以奖励;凡有重点学科年终考核不合格的学院,该学院年终目标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目前尚无重点学科的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至少建设一个有一定特色的重点学科,并申报校扶持学科,否则年终目标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5.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学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为使目标管理和考核更加透明和公正,学校将建立学科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基本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经费使用数据库等,同时进一步规范对学科建设经费及其成果的管理。 (二)培育特色学科,实行重点学科的动态管理 1. 加强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除已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外,再遴选2-3个校优势特色学科,参照省重点学科的建设要求,采用学科特区的政策,加大建设投入,加强学科队伍、成果和基地建设,将其培育成省级重点学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 实行重点学科层次升降动态管理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争取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校实行重点学科层次升降动态管理。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分为校优势特色学科(含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校级扶持学科三个层次,建设周期为4年。期满考核合格者保留其原层次,不合格者降级,优秀者升级。 3. 实行重点学科经费投入动态管理 为了鼓励学科创新,提高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效益,变经费定额投入为动态投入。按学科的不同层次分别投入相应的学科建设基本经费,再根据评审通过的学科特色建设项目需要分别投入相应的建设经费。实现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动态与学科层次升降动态的双动态管理。 (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学科建设的绩效分配 1. 加强引进高端人才 建立“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积极引进院士、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凡介绍引进有利于我校学科建设人才的单位和个人,根据人才的不同层次给予奖励,所引进人才待遇按学校相关政策落实。 2. 激励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学科带头人享有人、财、物等方面的自主权,同时负有以下责任: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使学科队 3. 激励和培养学术方向带头人 为了激励学术方向带头人的成长,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学术方向带头人要完成该学术方向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队伍建设等任务;同时学术方向带头人由学科带头人负责考核。考核合格或以上者将享受相应的补助,不合格者扣除其补助,并取消其学术方向带头人资格。 4.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学院要加强学科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激励学科形成人才梯队,学校设立学科创新团队奖励基金,每年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出科研成果人均数量最多、梯队结构合理、学科方向特色明显,在学科建设评分表中人均分值位于全校前3名的学科团队给予奖励,也给所在学院予以奖励,促进该学科可持续性发展。 (四)启动基地建设,实行重点学科的集成发展 1. 组建学科创新基地 为了更好地凝练学科特色,产出标志性成果,学校将整合相关学科重点,建设具有显著特色与优势的学科创新基地,鼓励整合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一级学科,实现重点学科的集成发展。紧跟武汉城市圈发展需求,联合外力分批建设以医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创新平台,以武汉城市软实力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和延安精神研究为研究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基地,以汽车、光电子、轨道交通和石油化工发展为牵引的工程学科创新平台,以创意文化和动漫产业为背景的艺术学科创新基地,以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契机的经济管理学科创新基地。 2. 创新基地运行机制 为了保证学科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将投入专项经费,并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资助进入创新基地的各学科项目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学校将成立学科创新基地(平台)建设专家小组,指导和督促学科创新基地结合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围绕一个相对较为统一的方向,组织设计一批具有前瞻性、现实性的学科建设的项目,在校内外实行招标立项。 3. 构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 学科创新基地(平台)应聘请了解本学科前沿、具有策划和组织能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如学术界知名学者、企业界名人以及政府部门专家等参与基地建设,使基地真正成为学科研究的前沿、学生实习的基地和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平台,从而提高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水平。 (五)改革培养模式,发展本科生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教育 1. 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为了积累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积极鼓励教师与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进一步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通过研究生教育发展来促进学科建设。学校将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支持力度,特 2. 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学生来促进学科建设,在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选择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学生参加创新人才计划人选,选择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且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为导师,带领学生直接参加科研。学校与指导教师共同筹集经费,资助入选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以及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